2018年02月25日08:2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金融托底,避免出現“賣糧難”
隆冬時節的黑龍江建三江,一輛輛滿載粳稻的貨車在雪地上留下深深的車轍印。作為我國水稻主產區,農墾建三江管理局地域面積廣,糧食產量大,是國家商品糧戰略基地,也是著名“中國綠色米都”。豐收糧能不能賣上好價錢?
在富錦市萬里利達糧食儲備有限公司的收糧大廳,1月8日下午4點多,休息區依然坐了不少等著叫號的糧戶。“再有兩個小時就可以走完流程,錢直接打到銀行卡上。”大興農場種地戶韓秀和欣慰地說。韓秀和種了900多畝水稻,粗粗一估,可以賣一百二三十萬元。“種糧還是有錢賺的!”他說。
受生產成本、市場供求等影響,今年稻米最低收購指導價為每噸3100元,折算下來,每斤比去年跌了5分錢。“收購價和農民預期之間存在一定的心理落差,我們收糧過程更要公平公正,不打白條,讓農民心安。”中儲糧建三江直屬庫主任于朝陽說。
在現場,收糧全程井然有序,化驗、檢斤、卸糧、結算等各環節透明。于朝陽指著固定扦樣機介紹,通過多點扦樣,準確驗出整車糧食各項指標。“不能坑國家,也絕不能讓農民吃虧。”他說。
據悉,2017年秋糧跨年度收購已接近尾聲,政策性金融發揮了資金供應主渠道作用。“與往年相比,本輪國家稻谷托市收購啟動時間晚了20天左右,但貸款投放速度還是快于去年。”農發行建三江支行行長張洪昌說,在旺季之前提前對預算資金進行測算,并發放一定數量的收購鋪底資金,做到“錢等糧”,確保農民利益不受損。
目前,農發行建三江支行累計投放糧食收購貸款181.7億元,支持企業收購糧食595.72萬噸,引導和培育多元主體參與收購,沒有出現區域性“賣糧難”問題,起到了市場“托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