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王雅婧
湖南長沙,瀏陽河畔,湖南省水稻研究所的雜交水稻試驗田邊多了一位守護人——這是不久前移到此處的袁隆平院士銅像。銅像底座上刻著他的字跡——“愿天下人都有飽飯吃”。
中國有14億多人,每天一張嘴,就要消耗約70萬噸糧食、9.8萬噸油、192萬噸菜和23萬噸肉。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越走越寬,將14億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2021年,是我國糧食生產的第十八連豐,全年糧食產量再創新高,比上年增加267億斤。在百年變局疊加世紀疫情的情況下,實現糧食產量穩、價格穩、市場運行穩,實屬不易。我國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從當年4億人吃不飽到今天14億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
——稻谷和小麥自給率超過100%,中國飯碗裝滿中國糧
陽春時節,河南省開封市尉氏縣張市鎮萬畝高標準農田內,整齊壯實的麥苗正在拔節。去年,在尉氏縣小麥糧王爭霸賽上,種糧大戶陸愛東以畝產1716斤刷新全縣小麥畝產的紀錄。今年,他流轉了500畝耕地種小麥,信心滿滿準備再拿個冠軍。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咱河南,就在這塊麥田視察過。”陸愛東回憶起當時,習近平總書記看到小麥長勢喜人,高興地對鄉親們說:“我們都是種莊稼出身,小麥長勢這么好,我和你們一樣欣慰。用老鄉的話說,今年的饃能吃上了。”
河南省小麥產量約占全國四分之一,“中國每四個饅頭中,就有一個產自河南。”
小麥、水稻與玉米并稱為我國三大谷物,是中國人賴以生存的口糧。“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這是國家糧食安全的底線。
“糧食問題不能只從經濟上看,必須從政治上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實現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黨的十八大后,黨中央將糧食安全首次提至“國家戰略”高度,核心要義就是要端牢中國人的飯碗,這個飯碗主要裝中國糧。
耕地是保障口糧的命根子。我國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嚴禁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3月29日,河南省委一號文件出爐,提出“全年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6億畝以上”,與前幾年“1.6億畝左右”的表述相比,“以上”二字凸顯了耕地保護的更高要求、更大底氣。
紅線包括數量也包括質量。18億畝耕地必須實至名歸,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
實施黑土地保護工程,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近年來,多項舉措為耕地提質。以河南為例,截至去年年底,已建成高標準農田7580萬畝,并建立農田網格化管理機制,把高標準農田管好、用好,發揮長久效益。
如今,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達483公斤,遠高于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稻谷和小麥自給率超過100%。用陸愛東的話說:“現在的農村不是昔日種一簸籮打一瓢的農村了!俺們有信心讓全國人民都吃上好面饃。”
——“讓農民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農業現代化帶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上了大臺階
56歲的山東省青島市平度市宅科村村民馬學棟種了半輩子田,是位“耕農機老手”。過去,要說拖拉機自己會種地,他打死也不信。可如今,他眼瞅著地里的北斗自動導航拖拉機按照設置的路線筆直前行——行駛百米誤差僅2厘米,基本不用人管。
“誰能想到春耕這么輕松!”往年春耕起壟、耙地,為了防止重行疊壟,馬學棟一邊扶著拖拉機方向盤,一邊緊盯地壟,一會兒看前,一會兒顧后,靠著眼力和經驗,盡量不走偏。一天下來,耕50畝地都累得夠嗆。現在自動化拖拉機讓效率提高了10倍,成本也大大降低。
變輕松的不止馬學棟一個人。3月底,10萬臺北斗農機裝備自動駕駛輔助系統項目在黑龍江省佳木斯市裝機投產,該系統與當地氣候、農機體系適配性更強,駕駛系統等均為中國造,實現了數據安全和自主可控。
黑龍江素有“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之稱,我國現代化程度最高、綜合生產能力最強的商品糧基地“北大荒集團”就位于這里。2018年9月,在北大荒精準農業農機中心,習近平總書記雙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長地說出八個字:“中國糧食!中國飯碗!”
中國糧食、中國飯碗的背后,是科技創新之力、現代農業之功。目前,黑龍江耕種管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8%,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8.3%。包括北斗、5G等在內的新興技術為這片土地注入更多生機。
“先要吃得飽,然后還要吃得好。”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理事長柯炳生表示,隨著人口增加、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人民群眾對農產品的需求會繼續增長,對質量、安全的要求也更高。而農業發展面臨資源約束的問題,也就是如何用有限的耕地、水等生產出更多、更好的農產品。
農業的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
膠州灣東岸,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的實驗田正在整地春耕。工作人員對去年篩選的水稻材料進行了擴繁,為下一季耐鹽堿水稻的測試準備出足夠的種子。
我國有9913萬公頃鹽堿地,曾經“種啥死啥”。2020年,袁隆平院士提出“改造全國一億畝鹽堿地,多養活8000萬人口”的愿景。靠著耐鹽堿水稻育種與鹽堿地改良技術,去年袁隆平院士團隊在青島5000畝鹽堿地上種植的海水稻大獲豐收。
良種對于農作物增產有著重要作用,“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才能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從“建設種業強國”到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施行,我國不斷激勵育種原始創新。如今,水稻育種技術已走在國際前列。袁隆平院士團隊利用雜交水稻、遠緣雜交等多種技術手段,創制了一批耐鹽堿水稻新種質。以海水稻為例,按照最低畝產300公斤計算,每年可新增糧食300億公斤。
——健全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穩定土地承包關系,堅持把保障農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近日,新一輪糧食補貼陸續發放。今年,國家下撥200億資金對實際種糧農民發放一次性補貼,補貼對象除了種糧農戶,還有流轉土地的農場、合作社等。
東三省是我國大豆主產區。在黑龍江省綏化市綏棱縣,圣宇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蔣慶財早在春耕前就收到通知,今年大豆種植補貼比玉米每畝高200元。于是他早早就選購了大豆種子。
“去年我們種了6700畝玉米、4800畝大豆,今年準備響應國家號召,擴種大豆。”蔣慶財說,合作社還新購置了3臺先進的氣吸式大豆播種機,為擴種做好了充分準備。
黑龍江省這么早公布補貼政策,目的就是調動農民種植大豆的積極性。鑒于我國大豆主要依賴進口,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鼓勵農民多種大豆,提高大豆自給率。
作為一種特殊商品,糧食社會效益高但經濟效益相對較低。“種糧食要是不賺錢,農民就不愿意種,有的地就會撂荒,糧食安全還怎么保證?”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通許縣大崗李鄉蘇劉莊村村醫馬文芳對糧食安全的理解,樸實卻真切。
“要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讓主產區抓糧有積極性”。圍繞“為耕者謀利”,我國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補貼補償等方面入手,建立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
財政部強化鄉村振興金融服務,今年將實現三大糧食作物的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主產省產糧大縣全覆蓋。農業農村部門引導農民發展優質糧油品種,開展訂單農業,提高種糧綜合效益。四川省德陽市旌陽區種植大戶楊兵今年和中化農業簽訂合同,發展油菜水稻輪作,“咱種的是‘訂單’,兩季莊稼每畝能多掙600多元。”
關切農民利益的,不僅有糧價,還有土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主線仍然是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最大的政策,就是必須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堅持穩定土地承包關系。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提“開展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整縣試點”,這給廣大承包土地的農戶家庭送來一顆“定心丸”。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讓進城農民更放心流轉土地,土地資源配置得到優化,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構建。
備豫不虞,為國常道。“十四五”規劃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作為安全保障類約束性指標,在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中予以明確,這是我國首次將糧食安全戰略納入五年規劃。
一年之計在于春。華夏大地,華北小麥返青起身,南方早稻育秧正忙,東北平原備耕有序。新的耕耘正在進行,新的收獲正在孕育。
上一章:
下一章: